图雅闪评20210425
2021-04-28 19:56:59
  • 0
  • 0
  • 0

图雅闪评20210425

 

 

《野玫瑰》

 

作者:维马丁(奥地利)

 

野玫瑰

玫瑰果,黑莓

它们自己生长

多年盛开

在任何地方

敞开给蜜蜂

甲壳虫和鸟儿

直到它们被撕碎

卡车停在上面

不久那些房子

在整片区域

被种下长大

又好又完美

 

2021年4月 荒目 译

 

图雅点评:这个地球,人真的是越来越多。向其它生物要地,保障人类生存,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在一片片原始的自然的领地被建筑物占领后,开发出一个个居民区、五花八门的公共场所、休养生息的美丽家园,看到它们,有人同情那些被碾压、被撕碎、被挖掘的花草树木吗?这里原本是它们的,它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互相给予。而这一切都因为人类的入侵,发生了改变,生存与死亡都在人的一念之中。如果野玫瑰也能说话,她发出的呼喊是什么呢?

挖走野玫瑰的坑里,种下人类的房子,房子长大了,像野玫瑰一样美丽……思路绝对没有问题,吊诡的是——美丽的童话背后有残忍的现实!

本诗写得宛转,但反讽的意味强烈。

 

 

《1975.10.1》

 

作者:石见(美国)

 

1975年的“十.一”

有点儿特别

表演方阵排列整齐

在颐和园的昆明湖里

匀速踩水横渡

我那时是初中生

和同学们在方阵中

头扎白毛巾

扮演农民

扛着“将革命

进行到底“的大牌

游行

为迎接“十.一”

整个夏天

我们都在积水潭

训练

谁知道

一年后

文革结束

 

2021.4.14

 

图雅点评:口语诗是在新诗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自盘峰论争之后,民间和知识分子写作,民间与官方写作,发生分野,泾渭分明。不能不说口语诗一直在逆境中成长,经过20多年的自我刷新,已经与世界最先锋的诗歌看齐。口语诗是高像素的,不朦胧,不虚化,对现实有着最真实的表达,是我们可知可感的忠实文本。优秀的口语诗不仅是人类心灵的呈现,也是历史发展变革的呈现,并以亲历者的口吻叙述,真实可信。

本诗写的是上个世纪1975年的国庆和“我”等迎国庆的训练,故事真实,情景堪绝,国庆活动不是在天安门广场,不是在长安街,而在昆明湖(这个湖故事也多),表演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很土很不安全)。如此“生动”的情景,也只有口语诗能表达出来。最后三行,如豹尾,给这个文革时代的表演狠狠地扫了一把。

 

 

《驼背》

 

作者:孙德琪(中国)

 

年龄大了

驼背厉害了

医生说

驼背形成以后

很难矫正过来

 

走在路上发现

驼背的人真不少

从儿童到老年人

都有      

 

图雅点评:在我看来,口语诗在孙德琪先生眼里是针,他喜欢这根针,经常能挑出现实机体里的刺。本诗简洁有力,只有两小节,前一节写看病的事实,是自我经验和依据,后一节写所见的事实,延展和扩充了前者的事实,上升到更大范围的“驼背”现象,这不是以一管窥全豹,而是以我及人、以此及彼的忧患意识的觉醒过程。病,在根子里,怎么除?我们注定就该驼背吗?本诗由事实到隐喻,不是普通的就事论事,巧妙的嫁接,悉心的布局,成就一首好诗。

 

 

 

《在厕所办展览》

 

作者:李维立(中国)

 

长沙有人

在厕所办当代艺术展

突然明白

人类已无边界可破

从此就

有了一场

气味非凡的艺术盛会

有了一次

赏心悦目的生理偷窥

要去长沙

送你一朵小红花

 

2021.4.18

 

图雅点评:关于当代艺术的定义,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大概是它还在建设之中,没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那么,我们还期待什么出现呢?一种说法是已经没有什么可创新的了,什么都被玩过了。事实并非如此,杜尚的《泉》既然能超出人类的想象,那么,厕所怎么就不能办展览呢?如果说小便池能作为艺术展上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那么展览的场所在厕所更是让人匪夷所思,由艺术本体发展到艺术的外延,体现出当代艺术的多元性和颠覆性。

作为艺术家的李维立先生在内心深处是肯定还是否定这种超越审美边际的艺术行为呢?小红花,在中国幼儿园里是老师对小朋友的嘉奖和肯定。那么,作者在本诗里是否将这个艺展视为幼稚可爱的游戏呢?先锋是艺术高举的大旗,怎样的先锋既能超越现实,又能跨越违和,而摒弃噱头的诱惑,我们不该想一下吗?

 

 

《驶向星光闪耀的银河深处》

 

作者:水央(美国)

 

在家旁海滩

沿着水岸跑步

“Hi”似乎有人叫我

我回头一看

四下无人

但见一行黑褐色的野雁

从水面飘过

 

图雅点评:水央的专业是中国民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中的人,所以在水央的诗写里总有抒情的浪漫的喜悦的清新的乐感,本诗仍然保持这种审美的特点。但较之前的作品更为凝练,也更为自然、鲜活,把人与野生动物邂逅的情状生动的表现出来,并置于更高的时空与视域,其境之美,非常人所至,同时反映出诗人心灵空间的盛大和辽远。

 

 

《索斯的摄影讲座 》

 

作者:荒目(美国)

 

摄影大师索斯

来自美国中部的明尼苏达

那里的人英语发音

相当于汉语的普通话

索斯讲话很柔和

也很清楚

索斯说

疫情这一年

自己改变了很多

以前线下的讲座

都改用ZOOM软件

在线上进行

我发现

他有一个毛病

没有改——

翻书时,喜欢先用舌头

舔一下手指头

 

2021-04-13

 

图雅点评:信息量往往也是评价一首诗的重要指标。本诗的信息量不小,索斯,美国,明尼苏达,英语发音,汉语普通话……前言似的介绍一下子抓住了我,但这还不是重点,疫情下的讲座成为全球共同模式,才是本诗的核心,但是仅仅这个共性,又不构成诗写的亮点,直到最后四句出来,诗的气象突然升腾,让人会心一笑。经过几年的口语诗的熏陶,荒目已经较为熟练的掌握了后口语的结构和匠心,把重大事件通过具体的人物和细节反映出来,如此一来,成就了它的非凡质感。

 

 

《无心插柳》

 

作者:亚黎(中国)

 

办公室的门锁坏了

多天打了多次电话

也没人来修

最后一次电话中

热心姐姐悄悄告知

找其上级主管部门的

谁谁谁管用

我随口说到

“之前不知道是找这个部门

恰巧跟他们科长是熟人”

电话刚放下不一会儿

门外就有人敲门

那热心姐姐带着物业师傅

来修锁

 

2021.3.30

 

图雅点评:在中国办事就是这样。本诗写得一点也不意外,意外的是热心姐姐的两次出现,一次是热心的提醒,一次是带着师傅来修锁。这样的人似乎也是中国每个单位都有的人,他们精通一切,是关系学大成之人。而据我的经验,这样的人也最危险,热情的表象,往往掩盖了他们人精的一面。当然,作者在诗中丝毫没有这个意思,可是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它声东击西、敲山震虎的弦外之音,这点在作者那里或许没有人设和觉悟,而潜意识里已然表露。对于有经验的读者,这何尝不能进行一种敞开式阅读,即文学性的阐释。

 

 

《打鼾》

 

作者:赵刚(中国)

 

鼾住在小人物的鼻孔里

这只灵兽擅长变化

能大能小

 

一到周末

鼾跳出鼻孔

在床上打个滚

变成一长列火车

轰隆隆碾过整个下午

 

而上班午休时

鼾则缩成一只小蚂蚁

它蹑手蹑脚探出头

怯生生地问办公室里的桌椅

我能咳嗽一声吗?

 

图雅点评:想象力一直是文学家视为珍宝的能力。写作不是码字,文字不能证明什么,而具有想象力的意象、行为、情感,被文字刻画出来,文字才有了生命,这种文字下的字、词、句才是文学的,才是神采奕奕的。

经过近两年的沙龙学习和研讨,赵刚的诗渐渐呈现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风格。特别是近期的诗歌,想象力出奇,比如本诗,把鼾声拟人化,以童话的方式塑造出一个贴切的鼾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怎么看都是现实中“我”的形象,卑微,渺小。

本诗这个通感的转化并不容易,突破了无形与有形的壁垒。于是让我看到,高级的不是文字,而是才华。

 

 

《安全感》

 

作者:晓静(中国)

 

为了照顾女同志

学校把办公楼上的

一个卫生间

打开了门投入使用

里面有三个蹲便器

两个站便器

每次进去

都觉得面前立着两个

保护神

一个是张飞

一个是关羽

 

图雅点评:一位难求,这种现象在跟团旅游时最为突出,女厕门口永远是排着长长的队,男厕似乎没有这个问题。在人多的单位恐怕也有这种情况,这不,本诗就走进了话题。女诗人晓静敏感地抓住了它,她没有对这个现象的根源做分析和评判,而是从侧面幽默而达观的表达自己的“安全感”,身为女性的在男厕如厕的不适感,一下子被两个“保护神”消解,这种化腐朽为神奇、化纠结于安然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后口语诗人日渐强大的表现。

 

 

《点赞》

 

作者:川江十六(中国)

 

古人点赞很费劲

把美好刻在石头上

刚刚看了三道碑

天黑又走到何氏牌坊

月亮出来了

牌坊上的何老太君

顶着道光年圣旨

在路边

接受点赞

 

图雅点评:点赞,是微时代最为流行的词语,也是当下人神共知的交际方式之一。只要一根手指点一下,就ok了,简单易行,何乐而不为呢。省却了繁文缛节,省却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这是赞同、夸奖的文明进步的表现。

本诗是一种发现,把今人的点赞与古人的赞美进行了比较,古人的碑刻内容确实大多数是溢美之词,相比之下现代文明的进步一目了然。仅此一点本诗就成立了,发现是一切创造的根本和原动力。

本诗好在并未机械的比较,而是在此基础上进入更深一步的诗意漫游和想象,使得整首诗呈现出古典与现代意蕴融合的气象。

 

 

《婉转》

 

作者:图雅(中国)

 

我还是学生那会儿

父亲有一天对着空气讲

人不能懒

被我听见了

母亲有一天也对着空气讲

十手不拈香

也被我听到了

空气没有回音

空气没在沉默中毁灭

也没在沉默中燃烧

我学会了拈花一笑

 

2021.3.30

 

图雅自评:这首诗大家在理解上可能与我的初衷南辕北辙,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它是一首比较满意的诗。它的本意是说父母对懒惰持有的态度,当然是否定的,反感的。如果直接去写,构不成一首有意味的作品。于是,我采用了宛转的形式,表达现实中父母的婉转批评。温和、委婉、间接地说话不会激发仇恨情绪,作为听者,明其意,也感其怀,相得益彰也。

我这里多次说到空气。空气,无处不在,它是很好的媒介,也是很好的容器,既然不直接,不指名道姓,所说的话等于跟空气说,这就是我的自我释怀,一种幽默的规避。

 

 

图雅小档案:

图雅,生于1964年,居天津。诗人。绘画、摄影、音乐爱好者。国际跨界诗人沙龙创立者。新世纪诗典第四届评论奖获得者,第十届文化奖获得者。

获得过《新世纪诗典》(2011—2021)新世纪中文诗歌百大诗星、十大60后诗人、中国十大女诗人等荣誉。获得过“2020中国天津摄影周”优秀奖。

现为新世纪诗典活动策划,主持过四场百人大型云诗会。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