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雅闪评2021年11月
《梦》
作者:维马丁(奥地利)
梦见了一只死鸟
和几只活着的鸟
在我的房间里
怎么搞的,要让它出去!
梦里房间不熟悉
窗户窗帘很高
屋里黑黑的
窗帘打开了一点
好像还没开窗户
就醒来
醒来很慢不用急
反正很高兴
2021.10.5
这是维马丁用中文写的一首诗。他的母语是德语,第二语言是英语。一次,有个日语出现,大家不明白,他马上就说出这个词语的意思。中文不用说了,古汉语都学得不错,还将《诗经》里的诗句用进诗中;能说汉语,能用现代汉语写最先进的汉语现代诗。语言天赋如此之高,实在令人羡慕。
本诗写梦。梦里主要物象是鸟,死鸟,活鸟。鸟在黑乎乎的屋子里,窗户很高,是诗人自己的房间,但又不熟悉它。通过诗人的描述,我看见了惊诧和恐惧。梦是不会说谎的,所有的梦都是真实的内心反映。
这个梦境是压抑的,被死亡的气息萦绕,醒来方觉是梦,于是诗人瞬间释怀。文本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步步为营,引人入胜,方寸之间,游刃有余,笔到意达,意尽笔止。
有时,我们得感谢梦,梦是精神加工与创造,介于合理与不合理之间,比人为的想象更具备诗性。抓住梦,再创造,好诗人都会的。
《高点》
作者:水央(美国)
路边远处
有一个红色的点
再近一些
是一个红衣帽人影
很高啊
约莫1米九
再近一些
只有1米七几
一个用手机聊天的
棕发女人
当上了缓坡
从她身边走过
发现她并不比我
高多少
11/9/21
题目“高点”虽然我并不能给它下定义,但通过文本阅读我不建议作者去修改,因为“高”是关键词,是统领全诗的核心意念。“点”和“高”的结合创造出数学抛物线区间的感觉,这种凝练的、浓缩的、略带陌生化的词汇很容易“上头”,为什么不用呢。
本诗以行进的方式,由远及近去呈现,又像电影长镜头把远拉近,我们跟着镜头去看,看导演指给我们看的。这种写法我命名为操纵式写法,能掌控全局,使受众与操纵者共谋,达成一种默契。
本诗用真实的日常的“遇见”,把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以及感受完美的呈现出来,而不是用干巴巴的言说来阐释其中富含的哲理与心态。水央又进步了!
《这一刻》
作者:二月蓝(中国)
每试穿一套婚纱
女儿都要回过头来问
好看吗妈妈
哪一套更漂亮
看着站在T台中央
镜里镜外
幸福洋溢的女儿
又看看斜角里
满头银发 脖子上
打着石膏绷带
与她同框的自己
我说
每一套婚纱
穿在你的身上
都很美
虽然我还有想说的
没有说出口
我好舍不得你穿上
这身婚纱
2021.10.29
娶媳妇和嫁闺女是完全不同的,我说的是家长心情。本诗末尾“我好舍不得你穿上/这身婚纱“正是这种心情的体现。
婚姻是人生大事,即将跨入婚姻大门的当事人走到这一步,不仅是向单身告别,也是向原生家庭告别。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面对这种”告别仪式“,还是会”伤筋动骨“的,尤其是女方父母。
二月蓝没有用她擅长的意象诗写法来抒情,选择了口语诗陈述,这是明智之举。因为只有口语能将诗中的对话、场景、母女的情形真实的呈现出来,尤其是穿婚纱的女儿光彩照人和受伤的母亲形容苍老,两相对比,让我不禁心有戚戚。
写亲人亲情,也不都很好写,我看到很多人写了一大堆,可是读完无感,为什么呢?因为写得粗。二月蓝写得细,看似简单的陈述,都那么到位,而且有隐隐的不安,让人想得更多,但又不便说出。隐忍的,正是力量的。
《叶问》
作者:石见(美国)
仰头看
午后阳光下透明的大树
枫叶的七瓣
由金色叶脉连成
一张浓密的网
生命之气
在脉里行走
能量讯息
在网中传递
此时想问叶子
这红
是不是来自昨日的
霜冻
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早有定论,我不必赘述。这首诗起源于作者带着一双明眸的观察,她摄取阳光下的枫叶,像显微镜似的放大了叶片的经络,然后像瑜伽教练一样产生自然生命之联想,自我催眠起来,也引导受众去感受。
题目挺有意思,原本是问叶,而诗人选择叶问,很容易让人想到咏春拳开宗立派大师叶问。这种措意在诗歌里是允许的,不仅增添趣味,也在暗中铺下细微的底色。咏春拳与瑜伽与诗中叶脉网状分布的生命之气难道没有一点关联吗?
但是本诗完成度还有待提高,虽然有所发现值得提倡。
《晒粮仓》
作者:晓静(中国)
太阳太好了
被子
衣服
鞋子
都拿出晒
还远远不够
我把妈妈的棉衣纽扣全部解开
让她坐在院子中间
晒粮仓
这首诗内容不需要解释,谁看不懂呢?生活的,日常的,口语的,即使不识字的人,你读一遍,他们就能明白,这样的诗不好吗?
到现在为止仍然有很多新诗作者说口语诗太直白,不凝炼。他们所谓的直白,就是简单的意思,所谓不凝炼,就是不用陈词滥调概括口语呈现的生活化的诗意。开放与包容,创新和发展,对于他们只是口号。
这首诗题目《晒粮仓》,是大修辞。能用大修辞的人一定是具有大智慧的,她跳出了很多人写乳房的视觉范畴和心理暗示(性的),特别凸显养育的功能,为母爱题材增添了庄重的情感和大地的色彩。
从晒东西到晒母亲的胸,写得干净利索,先轻后重,非常规事态留置结尾,起到意想不到的的效果,这种叙述程式是典型的后口语思维决定的。
口语诗不是干巴巴的,本诗读完我直想笑,做女儿的这样晒妈妈,有吗?作者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母女之间的亲情也悄然显现。
《歉意》
作者:熙(中国)
小区的野猫
靠施舍和厨余垃圾存活
傍晚回家的我
朝垃圾箱走去
一只小黑猫靠拢过来
楚楚可怜的哀叫
我缓缓地
从口袋里掏出
一张即将废弃的口罩
2021.11.14
这首诗与熙之前写的几首比较好的诗一样,从小处着手。在处理小事情,小动作上,需要轻功,不着痕迹,却步步到位;不声不响,却叩响心扉。
本诗短短九行,时间、地点、野猫、垃圾箱、我、口罩都有了,建构了一个“歉意“场域。野猫的生存处境何等恶劣,面对小猫的期待,我掏出的不是吃的,而是作为垃圾的口罩。这是何等的失望啊!对于这个小猫。
本诗写得克制,结尾处理得干净,越是这样,留给读者的东西越多,它绝不停留在歉意这一种情感上。这是后口语的特点,高级。
《天津灰》
作者:李维立(中国)
灰色是
这几天的主调
忽然
想搞明白
雾霾和新冠
哪一个
对我们更友好
2021.11.4
自打雾霾“诗意的栖居”中国大小城市乃至乡村之后,相应的词语纷纷诞生,比如,雾霾蓝,师大蓝,北京蓝……本来天空就是蓝色的,不需要特别命名强调它蓝色的属性。可见,雾霾已构成对人们生活、生命的一大威胁。
天津灰,显然是受了以上词语的影响被命名出来,成为一种地方性色彩,这不是什么荣耀,而是辛辣的讽刺。但更为讽刺的是,新冠病毒来了,人们似乎集体失忆,不说雾霾了,(当然啦,这两年雾霾确实好多了)。所以,诗人另辟蹊径,用比较的视角,把雾霾和新冠病毒并置观看。有意思的是,不比坏,而比好,而且是“友好”,无形中带出了天津人的幽默,玩语言,也是玩心态。
前有雾霾,后有新冠,这些年人们活得苟且,尤其是后者,去年毫不留情的对世界按下了暂停键。无论比危害,还是比友好,都是带伤的无奈。
从色彩的向度来写灾害,也成为本诗的特色,艺术家的眼光用在了事实的诗意上,用对了地方。
《买虾》
作者:匡鸿羽(中国)
“把水倒掉一点”
卖菜阿姨抖了抖滤网
“没水的,没水的”
闪电般装进塑料袋
“把水再倒掉一点”
卖菜阿姨45度斜着塑料袋
刚倒出两滴水
又闪电般拎直塑料袋
虾68元一斤
爸爸掏出手机扫码付钱
回家后爸爸一倒
从塑料袋倒出1两水
匡鸿羽现为六年级的学生,写诗已经好几年了,是新诗典诗人,新诗典标准是好诗的标准,不看年龄。所以匡鸿羽在诗人的群落里,我也不将他当作孩子看。
本诗写得规整,也很完整。全诗三节,每节四行,用反复和递进的手法,推进故事,让整个事件清晰明了。通过几次倒水、“闪电般……”的细节呈现,鞭辟了买菜之人不厚道,真应了无商不奸的老话。这首诗带给人们的是什么呢?是道德问题。诚信,善良,为什么在利益的面前就缺席了呢。
最后一节,信息量不少,虾的价格,扫码付款,触及到了当下百姓生活和社会发展,这就是现代口语诗存在意义之一种,书写事实,亦为史存据。
《雾起》
作者:译敏(中国)
法桐的叶子填满沟壑
白杨的叶子扑朔迷离
人声跳跃到高处
野草留恋于低谷
距离并没改变
我已看不清你
2021-11-06
很久没见到这样写诗的了,突然出现,我感到非常惊喜,日本的俳句,北岛的工整,顾城的忧伤……这些过往的仍留在我心中的经典的诗歌形式与审美一下子涌来。我被这首诗打动了,它十分完美的打通朦胧诗的关卡,呈现俳句和古诗的韵律之美。
本诗写得非常简省,诗中没有一个雾,但处处都在写雾,如果不敢肯定是写雾,那么就看题目,题目既是确认,又构成互文关系。雾是整首诗的灵魂,是外衣,是心魔,充分显示了雾的诗意,大意象带动小意象,烘托出诸多隐喻。
本诗跳出了朦胧诗的意象繁复、迂回过多、象征过重之弊端,而是每句可感,整首通透。书面语气息加上口语的感觉,让这首诗精致,独特,也超越了时限。
《争吵》
作者:赵刚(中国)
“真是孬种”,心在骂嘴
“被欺负成那样,还不敢反驳!”
嘴撇成歪梨,万分委屈
“不怨我,怨手
早该拍案而起啦。”
手两手一摊,无可奈何
“我是早想爆发的
可是,屁股被椅子卡住了。”
椅子生气了
呛了一句
“活该,庸人的屁股堪比猪臀!”
这首诗读完,参加诗会的诗人都笑了。
为什么笑呢?我想到了相声,群口相声,想象一下,有四个人分别扮演:嘴、手、椅子、庸人,还有一个重要道具屁股。相声有相声的逻辑,环环相扣,有抛包袱的,有接包袱的,有逗哏,有捧哏,没有一个是闲着的,这就一台戏了,把观众带着跑,最后哈哈一乐,在这一乐中,凝聚了创作者的苦心孤诣、奇思妙想,呈现了人间悲欢喜乐、情怀格局。
本诗用艺术手法描摹了职场上的人际复杂。用踢皮球似的推诿,环绕,把一个可怜的“庸人”狠狠的讽刺了一把,抑或是自嘲,也可看做替受委屈的人的呐喊。
赵刚的诗越来越形成自己的风格,有较强的辨识度,这与他向中国传统文学和曲艺文化的学习借鉴不无关系,希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创作态势,更加完善自己的诗写。
《朝阳区》
作者:荒目(美国) 昨夜做梦 战争,终于爆发了 参战各方 损失都很大 不忍看到 年轻的生命死去 我跟着人群 跑到血站 对护士说 我是O型血,万能血 献血已经实名制 我没有身份证 只好拿出护照 此时,一个画外音 高声喊道 护士同志 不能要他的血 他从国外回来 万一是 来搞破坏的 2021-10-24
中国人口头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很多时候,做的梦跟自己的思没什么关系,就是说没思过的东西也会悄悄闯进梦中。在我看来,梦是超现实主义“作品”,但是不管怎么超现实,都是潜意识活动的结果,潜意识里有什么,我们不管有多聪明也未必全知道。而梦是保护它的主人的,当你内心不安,焦虑,恐惧……做的梦也带有这些色彩和氛围,等你醒来,通常会领悟到一些什么,这是梦在给你做释放,舒缓你的精神压力。
本诗写的梦,隐喻着重大的精神压力。朝阳区,代表中国,且是核心地带,前不久很火的地名,这里的群众眼睛都是雪亮的。打仗也是近来民粹们热衷的话题,而一直比较关注时政的华裔米国人荒目就做了这么一个垂直度很高的梦,对标出一次战争。他身在父母国,血浓于水,梦中想献血,却被怀疑。
梦中的荒目,遭遇的尴尬,实现中真会有吗?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如何超越?再做一个好梦吧,把内心的纠结整个的解开。
这个梦做得很有意思,就像看一部谍战片。
《安宁》
作者:川江(中国)
三位年轻人
站在十字架下
领唱《奇异恩典》
我像触电一样
停止了拍摄
教徒们唱出了
眼泪,我轻声
融入歌唱
我不信上帝
但在歌声中
得到——片刻安宁
这首诗写得自然,没有一点刻意或牵强。不同的音乐作品确实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或激动,或紧张,或恐惧,或安静,不一而足。触电般的感受我有过,起鸡皮疙瘩的感觉也有过,安宁美好也有过。
什么样的歌让人唱出眼泪呢?这种流泪的感觉我还没有过,虽然曾经是天津师大教工合唱团的主力(吹嘘一下,哈)。
这首诗,让《奇异恩典》第一次进入我的视野,虽然在合唱团唱过圣歌,但这首歌我是陌生的,通过音乐视频,知道了它的歌词和典故。歌者的虔诚,听着的被感染,真是在所难免。
以生命为见证的这首基督教歌曲,无疑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首圣歌,它体现的是救赎、赦免、感恩、重生、以及永生盼望的主题,这是基督教永恒的主题。
本诗作者并未对这首歌的内容进行叙述,只是陈述现场的情形和自己的反应,这是明智之举,这才是事实的诗意。
很有意思的是,作者强调了一下自己不信教。看似闲笔,像是撇清,实则给诗歌内涵带来了一些复杂性,信仰的问题在某些时候也是敏感问题。但事实证明,此时此刻,“我像触电一样”,内心安宁。这就是口语诗身体性写作的高级呈现,身心一体,如沐圣光。
《轻,而震撼》
作者:图雅(中国)
蔫倒的水植山芋
放在书桌上晒太阳
一个时辰左右忽然听到
支棱一声
它站起来了!
初生的牛犊
从地上突然站稳不就是这样?
2021.11.10
这首诗的前面还有一首。本首里,“它站起来了!”就像是特意站给看的。
因为,前一首诗写的是它在双窗玻璃夹层里呆了一晚上,被冻得面目全非,跟死了一样。我说这样娇弱可不行。
而在前一首之前,我还写了它,把它看作逝去的亲人。我也就这么一想,不成想它倒是有了脾气。
我有妇人之仁,将要死的它放在书桌上晒太阳。我默默看书,突然听到轻微的一声,一看,它站起来了,我第一次感受到微小生命的不服输的劲儿。于是带着非常震撼的感觉写了本诗。
这或许对挫败的人是一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