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雅闪评20220126
2022-01-28 17:19:41
  • 0
  • 0
  • 1

图雅,《新世纪诗典》第四届点评奖、第十届文化奖、第十一届金诗奖获得者,《新世纪诗典》(2011—2021)新世纪中文诗歌百大诗星、十大60后诗人、中国十大女诗人之一。绘画、摄影、音乐爱好者。1964年出生,安徽芜湖人,现居天津,从事教育。

诗歌入选《新世纪诗典》《当代诗经》《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葵》《中国先锋诗歌年鉴》《诗刊》《诗潮》《青海湖》《读诗》《雨露风》《重庆诗刊》等中国诗歌选本和期刊。部分作品翻译成英语、韩语、西班牙语、俄语、德语。

2010、2012、2019三次获得天津市“东丽杯”全国鲁藜诗歌奖,2014年获天津市第二届和平区先锋文学奖,2015年获第四届葵之怒放诗歌节策划奖,2016年获新世纪诗典十大魅力诗人荣誉,2017年在韩国获得亚洲诗人奖。2020年获得 “2020中国天津摄影周”优秀奖。

2018年参与策划创立“新诗典”江南诗会,2019年为唐·名人堂成员,2019年6月9日创立国际跨界诗人沙龙。现为《新世纪诗典》活动策划,主持过四场百人大型云诗会。

  诗集有《我的忧伤没人知道》《外面有风沙》《春暖花开》《母亲在我腹中》。

《茶荒》

作者:石见(美国)

两年没能回去

滇红

一年前就尽了

西湖龙井

只剩变色的陈茶

小青柑

舍不得喝最后一颗

桔子花姜茶

网上价格涨了一倍

最近断货

从不在超市买茶的我

看到红色方铁盒包装的

中国荔枝红茶

心中的荡漾

与四十年前

第一次在北京家中品它时

一样

1/13/2022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人间烟火的象征。在这七件事里,茶排末尾,即是说茶不是必须。喝茶,品茶,更多的是文人雅士,是家境殷实的阶层。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本诗虽然没有第一人称出现,但很显然就是作者在说自家“茶荒”。诗人通过茶这一生活视角,反映两年疫情给生活造成的影响,这是以一斑窥全豹的表现手法。

这七件事属于“吃”的范畴,民以食为天。尽管本诗说的是排在末尾的茶,但会让人联想到与之相关的生活必备,想到更多的供给关系。

这是一首口语诗,是反映生活、再现当下、具有现实温度的诗,这样的诗,不虚,不飘,更接地气。

本诗结构完整,开头“没能回去”,指没能回国,结尾回味四十年前北京品茶情形,把思乡的情感化在了诗中。爱国,不是挂在嘴上的,通过文字,通过事件,默默渗透更有味道,这也是茶,精神的茶。

《无名氏》

作者:晓静(中国)

一号

二号

三号

四号

老师给每个学生

都编了一个号

点名时:

1号

站起来一个

无名氏

2号

站起来一个

无名氏

3号

站起来一个

无名氏

........

20220109

每个人,在自己的学籍档案里,都有一个学号,一个号代表一个人,这个号不是用来叫的;所有员工,都有工资号,一个号也代表一个人,这个号也不是用来叫的。

那么,什么地方只叫号呢?监狱,医院……事实上,大多数人在这一生中有个过被叫号的经历。被人编号,被人叫号,似乎没啥不对,叫就叫呗,人们不仅不反对,还非常配合,就像本诗里的学生。

而作者把这样的事写出来,并安上一个题目“无名氏”,这个本来很平常的一件事,就不那么简单了。教师心中有没有学生,有没有对人、对个体的尊重,就一目了然了。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只是获取书本知识吗?

这首诗是用了“看得见”的一种写法,犹如一个行为艺术的客观呈现,将直接呈现与间接批判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老街风月》

作者:川江(中国)

提菜的中年男子

与靠墙边的红衣女子

耳语了几句

离开时,手往

女子胸前捏了一把

转身看我一眼

拐进了巷子

——石板路泛着光

一片祥和

这首诗抢了小说的风头,从题目到内容,一下把阅读视野拉到了“过去“,余华的,苏童的,沈从文的……小说家笔下的乡土的古旧的气息瞬间聚拢过来,场景真切,细节生动。

这是一个活的画面,安静中,有激荡,这要积累多少人生的阅历才能对好这生活的光圈啊。面对这首诗,我们完全可以摒弃道德评判,还世界一个无损大碍的缝隙与幽光,在审美的焦点里体会人性下的小小欲望,就如身临罂粟,可嗅芬芳。

川江的写作渐入佳境。希望在非遗环保的行动中,得到更多的素材,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

《石为花》

作者:荒目(美国)

犹太人去墓地

纪念故人

手中拿的

不是花

是石头

石头不会凋零

故人生前

影响力越大

石头就越大

纪念2021年

我会手拿一块

硕大的石头

我会用锤子

把大石头

砸碎

2021-12-31

这首诗写的是纪念。

犹太人去墓地是纪念逝去的人,而作者并不是要纪念某个人,也没去墓地,而是站在2021年最后一天辞旧。

在现代文明趋于同化的今天,每到年末,全国各地,每个国家,都会举行或大或小的纪念活动,发表些辞旧迎新的感想。对于诗人来说,这是一个有感而发的时刻,可是大疫当前,诗人何为?之于荒目,就抡起抗疫大锤砸向一块大石头吧。

石头何罪?这可能是解读这首诗的关键。犹太人用石头取代花来祭奠亡者,这个习俗具有鲜明的特征。借助异国的、陌生化的事物来丰富诗写,不仅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也对人类命运、生存方式等有更大延展性思索。大家知道犹太人在历史上经历了若干灾难,诗人选择了犹太人的“石头”,难道就没有一点象征意味?

石头在犹太人那里可以当作一个永恒的不会凋谢的花,具有悲伤之美。诗人荒目纪念2021用石头,似乎有它的合理性。不同的是,他要砸碎石头,这点上又有违于前置含义。也许人的复杂性就在这里,在同一价值取向中,往往又生出别样的审美。在诗会中,作者解释:砸碎,是愤怒,是毁弃,是向疫情发出否定的强音。

《果核》

作者:二月蓝(中国)

3

不管天空同不同意,鸟群

都要飞

5

风倘若跪拜在一道门前

那说明

门后一定有一座圣殿

11

我在灯下用细瘦的文字

写蚯蚓的生平

14

我闻到那只野蜂身上

有刀锋的气息

18

大雨淋湿了

那个躺在地上的想法

20

我真想“扛一把椅子

好让太阳坐”

好让我

面对太阳 谈一谈太阳底下不该发生的事情

这是我从本月读诗二月蓝朗诵的二十五节诗里挑选出来的六节。

二十五节诗都很好,形成了有质地、有高度、内涵丰美的诗意空间,非常自足而迷人的场域。虽然知道二月蓝是意象高手,但这么集中地呈现还是第一次接触,它瞬间抓住了我的视网膜,让我须臾不能走神。

不能不再次提到二月蓝的感觉之妙,在这组诗里,禅意,童话,哲思,纷至沓来,即便是丑的,恶的,凶险,伤害,也磁化成真理的一小角,我特意选择的六节更显其各个向度上的独到之处,期待更多的阅读与阐释。我希望她穿过了重重阴霾,得到的是朗朗乾坤。

《帕多瓦城 2》

作者:维马丁(奥地利)

帕多瓦城有一尊变性的耶稣

回到维也纳后,事情有了后续

我忘记了挂着他的

那座教堂的名字

或者说是她,或者两者之间的

什么东西

它美得令人叹息

一件多纳泰罗的作品

好极了的教堂

就在人行道的旁边

再往南走,我记得

往圣安东尼奥方向

当然他们对它的存在有一种解释

但总之那是件美妙

十分美妙的事物

你会明白我的意思的

维马丁,2022年1月

琉歌译

PADUA 2

Padua has a transsexual Jesus.

This is a follow up from Vienna.

I forgot the name of the church where he'shanging.

Or maybe she, or something in between.

It's amazingly beautiful.

A Donatello.

Very nice church,

right off the main pedestrian street,

walking south, I think,

towards San Antonio and so on.

Of course they have an explanation.

But it's a wonder,

a wonderful thing,

you'll know what I mean.

Martin Winter, January 2022

本诗写的是在意大利帕多瓦城里所见的耶稣像。第一句就指出是变性的耶稣。先声夺人,成为本诗亮点。接下来作者一再说到这个耶稣像很美,用“他”指代很显然不妥,“她”、或者介于两性之间的代词更符合。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第一代美术家、15世纪最杰出的雕塑家多纳泰罗的作品,这样的耶稣像在“黑暗”中世纪出现简直就是奇迹。

神“变性”,在东方早就有,比如观音,最初是男性,后来,我们都把祂当女性看,这跟观音的塑像有很大关系。观音当然是美的,变性的耶稣也是美的,阴性之美往往更吸引人。当然,维马丁诗里的耶稣或许是雌雄同体,这世间第三种性别不是没有,由于各种原因,遮蔽了这种存在。

一个变性的耶稣让我们浮想联翩,它具有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艺术的……研究价值,这个话题分野很大,一时谈不拢。好在维马丁在诗里表达了接受和欣赏,文明在文明人的心里,美,不可磨灭。

有机会大家不妨按照维马丁在诗中指引的路线和方向找到这座教堂,欣赏这变性的耶稣,或许有更多的发现。

《以为写实》

作者:李维立(中国)

2021年

我有了一个拍摄主题

叫做你以为写实

每天一张

都是在早晨

发到微信朋友圈

已经连载八十余天

有时候

就是如此

你以为是这样

可是他、她或者它

其实不是

你以为的那样

2021年12月31日

李维立教授是天津美院教师,摄影是他的专业之一。虽然摄影在现代社会已经大众化了,但是普通摄影跟专业摄影差距很大,且不说技术层面,作为学院教授,李维立的摄影已经超越了美和纪实,上升到哲学的思考。

本诗上一节是“工作”,下一节是认知,层次分明,思路清晰。上一节是下一节的事实依据,下一节是上一节的“发现”——“以为”的真实。

这首诗是用陈述事情的方式写就,除了主题给出的真实与非真实哲学命题外,还带出一个诗外话题:实验性。如果不进行诸如此类的看似枯燥的周而复始的工作,很难得到真理般的认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等诸多的想法即是在一部分人的矢志不移的实践中得以实现。

基于诗中的陈述,我们看到的不完全是冷静的客观叙事,还有对哲学的思考,还有实践者的坚守。

《弹吉他》

作者:水央(美国)

儿子突然说

他有点喜欢吉他

也许可以考虑学

接着从琴房

把他爷爷留下

好几年的吉他

拎出来直接抱身上

胡乱却又

像模像样

弹拨挂奏起来

上面的灰

和陈旧的气息

一起飞扬弥漫…

这尘封已久

爷爷生前的宝贝

此刻被孙子惊醒

复活过来

1/13/22

弹吉他可能是很多青少年喜欢的,我孩子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就要学吉他,我给他买了一把琴,他自学了几天,琴就放在了角落,已经成为尘土的附着物。我没给他弹吉他写过诗,也不值得写。

本诗不同,这里的琴是爷爷的宝贝,被孙子拿起来像模像样地弹奏,无论如何它都不是一件寻常事,这里面有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在氤氲,在流转,在舒张。

这哪是琴,是生命和爱;这哪是弹琴,是寻根,是隔代相知,是承接,是延续。这种无论是血缘、还是音乐上的生生不息,以及为母的欣慰,在小诗里都得了充盈的表达。

《系鞋带》

作者:匡鸿羽(中国)

上学路上

我在电梯里系鞋带

旁边的阿姨惊讶地问

“你都会系鞋带?”

她女儿马上说

“我也会系的啦!”

阿姨不解“你不是没系过吗?”

小女孩反驳问

“你没给我买过有鞋带的鞋呀!”

匡鸿羽的写作紧跟《新世纪诗典》,越来越口语。本诗里所呈现的事,如果不用口语,怎么写,怎么带出现场感。

这首诗通过对话,反映出中国当下亲子问题,如今很多家长为孩子做的事情太多,导致很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比如“系鞋带“。据我所知,匡鸿羽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么大的孩子系鞋带根本不用表扬,而这位阿姨还夸奖。若不是没话找话,那就是她的教育出了问题。

果然,她的孩子责怪她没买过有鞋带的鞋子。

这首小诗,虽不高深,但揭示出大问题,孩子的养育问题,孩子是未来,父母是第一任老师,这不是大事吗?

《距离一米》

作者:孙德琪(中国)

昏暗的灯光下

寒风呼啸

我拥有了

方圆一米的空间

以庇护生命为由

无论是谁

都不能进入

属于我的一米空间

队伍一眼望不到边

寒风刺骨

没有人突破一米

取暖相拥

哪怕是你爱的人

一米之外

你不相信任何人

每一个人

都把自己包裹起来

这首诗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会觉得写得过于艰深,就像舞台剧,行为艺术,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和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那么,作者是怎么把“一米“,变成了一个极具形而上的符号呢?这就是我要说的抽象的能力,提纯的能力。

本诗掐去具体的事件背景,也摘掉了琐碎的纪实,只留下距离、范围这种空间上的感知和影像,且保持它的思维上一致性和纵向上的修饰,这样就达到了我们看见的效果。

我是在读完这首诗后,愣了一会儿才想到自己也经历过的事情,因为在同城,很好找相同的感觉,即本市最近发生的事,夜晚做核酸检测,排队,人与人保持一米距离。

本诗是从疫情主题下走出来的文学性较高的诗作,这样的作品比较珍贵,像夜晚的明珠。

《逐日》

作者:亚黎(中国)

太阳照常从东边

往西边移动着

房子里的人也跟着

从这间屋子

移动到那间屋子

再从那间

移动到这间

追逐着从楼宇间

照进来的阳光

2022.1.11

这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动态——人随太阳光跑的一个场景。画面感强。这是纯诗的写法,没有夹杂任何干扰因素。这很好,干干净净,不带主观,不强植意义,让画面自己去表现,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这是一首有意思的诗,有意思不是有意义,大家要记住。后现代诗,高级就高级在有意思上,如果没有意思,就一无是处了,别再有什么企图,再多的企图都是白搭。

本诗是充满匠心的,从题目上看,很容易让人想到夸父追日,而夸父追日是一个神话传说,象征追逐光明的毅力和决心,是个励志题材。本诗的后现代表现在于,把这种原始的宏大的追逐,缩微成现代人的小范围的室内的追逐,这种追逐,理解和阐释的空间较大,甚至可以从反讽和解构上去解读。

《小寒傍晚》

作者:图雅(中国)

鸟巢落在树枝间

像一颗头颅

几十只鸟儿像它喷溅的

吐沫星子

沾了一树

2022.1.6

时值小寒节气,下午四点多钟,太阳就从天空往下落,落到前方楼群后,天光是浅色的玫瑰红,倒是给空空荡荡的冬季公园涂上了一层温暖的背景,小寒也显得没那么寒冷。

在途中,前方一棵大树,空荡荡的大树,树上一个大鸟窝,吸引了我,接着看见许多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好不热闹。这是一群晚归的鸟,显然这一只鸟巢装不了这么多的鸟。

那么,这个鸟巢与这么多的鸟构成一种强烈的不对称关系,鸟巢很像人的头颅,鸟显得很小。鸟窝不在树中央,是在偏东的树枝上,鸟们在偏西的树枝上,如此,我的这首诗就出来了。

也许这意象诗给人感觉不美,那有什么关系呢,我只写我此时此刻所见与心灵的照应。艺术的夸张和怪诞经常发生,杜尚的小便池能命名为《泉》,我怎么就不可以想到人头和吐沫星子呢。这世界,掌握话语权的人,不也这么嚣张么?这人世,撒泼、栽赃、诬陷他人的人,不也如此吗?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