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雅闪评20211021
2021-10-21 16:38:00
  • 0
  • 0
  • 1

图雅闪评20211021

《新高中生》

作者:水央(美国)

好天气

要求不爱运动的她

骑车上学

她蹲在地上呜呜地哭

说要坐车

书包太重

因为新冠

学生柜子不能用

书本很多,还有电脑

水杯和午餐

她爸爸马上换好衣服

背上书包送她

放学后

她独自骑背回来

也许她慢慢会明白

人生本来就是

负重前行的

过程

“人生本来就是/负重前行的/过程。”说得极好!这个道理,没有一定的阅历很难归结出来。作为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懂得这个道理,说明这个母亲是充满智慧的,是亲子教育”专家“。有这样的家教孩子定会更有出息。

这首诗前面讲事情,后面做提升(或总结),虽然口语诗不提倡“总结”,只呈现事实,把主旨和结论留给读者自己去想,但对于本诗,这种提升显得非常亮眼。任何事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只需考虑最佳的。

疫情时期,尤其美国,作为她的普通公民,现在的生命之重,他们正在承受,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归还孩子们应有的轻松与快乐。

《迁徙》

作者:石见(美国)

密西根家中的中国竹 乘飞机两小时 在东岸的新英格兰 渐渐扎根 干卷的叶子 于连绵的雨天 舒展 9/10

说到迁徙,我们通常想到动物,我家有一本著名的画册叫《迁徙的鸟》,在这本书的封底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打动了我:一年到头,无数鸟儿在世界各地的天空飞过。它们按永远不变的线路迁徙,飞越海洋和高山,历尽难以想象的艰辛。没有什么比这些迁徙更能唤起我们的想象,激发我们对空间和自由的渴望了。

那么,二三十年前就迁居到加拿大现居美国的石见呢,还有无数个凭着自己的能力闯入另一片国土的青年才俊,谁不是如上所述。

本诗借用了动物的专属词汇“迁徙”,将植物“中国竹”赋予了顽强的生命,彰显了作者强大的隐喻能力和写实功底,文本简洁,清晰,内蕴丰富,信息新奇,于无声处听惊雷。

《快餐店外的长凳》

作者:译敏(中国)

小丑不孤独

伸展右臂

带着雕塑的微笑

送外卖的男子

看孩子的老人

清洁工

发广告的女生

都乐意坐过去

歇一会儿

有个男人晒着太阳

腿脚伸展开

靠在小丑身上

拍拍

小丑的手

2021-09-23

印象中,译敏不善言谈,而敏于观察事物。本诗写到的场景估计很多人不同程度看见过,但是有谁发现了小丑“不孤独”?谁又能去体察雕塑的内心感受?包括小丑的设计者,他们也只创造这个形象于闹市供人快乐而已。

译敏的发现是有意义的,她跳过了人神共知的“孤独”的普遍性存在,逆向赋予积极的心理感受“不孤独“,从小丑的不孤独,反射出人的孤独,以及人对小丑的需要,尽管这点温存是杯水车薪。

《距离》

作者:赵刚(中国)

早晨步行送儿子上学

路边有清洁工正在装运垃圾

臭气扑鼻

儿子憋着气,跳着跑开

他眼尖,又指给我看

垃圾车后挂着的塑料袋里

装着清洁工的午饭

这怎么能吃啊?

一路上,儿子撇着嘴直叨叨

我停下脚步,正告他

早饭和午饭的距离是辛勤劳动

我们和清洁工的距离,是一辆垃圾车

而组成你、我和他的亿万颗原子

不仅一模一样

而且,它们跟太阳的距离

也完全相同

全世界公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牙牙学语起,孩子就在父母的语汇里学表达,学做人。反过来,从一个孩子的身上可以看见父母的教养,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与家庭教育有关。本诗真是一首非常精彩的亲子教育诗篇。

前两节是纪实性叙述,场景真实,生动,两节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是由物到人、由外向内直逼本质和核心的抒写,最终引致正面教育,体现出诗人的道德良心,最后一节亦诗亦哲,把人与人、人与世界万物的平等和距离点拨得清晰而明亮,我不能不为此击掌,因为这里有多少隐忍、多少同情、多少真正的平民之心啊!

《摘南瓜》

作者:二月蓝(中国)

突然翻身的南瓜

把正在跟妈妈

一起采摘的妞妞

吓得退后了好几步

过了好一会儿

她才重新站回到

妈妈的身旁

紧紧地

把摘下来的南瓜

抱在怀里

成为了朋友

2021.9.11

本诗非常准确地捕捉到小女孩瞬间反应,生动地表现出孩子对南瓜“翻动”的恐惧,这种本能反应带出动作“退后几步”,显现出孩子的机敏,而之后的靠近,抱起南瓜,成为朋友,前后反应截然相反,这不正是人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吗。循序渐进接触世界,人之初未尝不是这样。

本诗很小,很细,却有充盈的爱,单纯的美。

《郊野山路》

作者:荒目(美国) 香港的山多 山路四通八达 我喜欢走的 一条山路 要穿过一片墓地 墓地入口处 有一台 自动售货机 里面是 瓶装的冷饮 有一次 临近傍晚

我一个人 走得口渴 就把几枚硬币 投进售货机 哐当一声 一瓶可乐掉了下来 我拿起来 边走边喝 刚走了几步 身后又是 哐当一声 我不敢回头 生怕吓到 像我一样口渴的 灵魂 2021-09-24 这首诗叙述非常完整,没有故作声势,没有旁逸斜出,这是典型的口语诗的线性陈述,也是讲故事的常用方式。

口语诗人的胜出很多是在讲述一件事情上的顺畅,在顺畅的语言环境里,埋下伏笔,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然后戛然而止,收拾得干净利落。荒目在两年的口语诗训练中迈过了这道坎。

本诗关键的是给了一个特殊的环境,傍晚墓地,为后面发生的一切提供了条件,最后的哐当一声,着实吓人,而诗人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带着小心和敬畏,抓住这一灵感,反转成“我不敢回头/生怕吓到/像我一样口渴的/灵魂”,机灵的一反,显得极其高级,成为高格调灵异诗写。

《在一次缝扣子预赛中》

作者:亚黎(中国)

我赢得第一

班主任就让我们提前排练好

我上台佩戴大红花和

接受采访的一幕

当时九岁的我

第一次接触这些

高兴了好几天

等到正式比赛时

那位几乎天天敲我家门

请我讲数学题的

同班同学

兼闺蜜的她

用不地道手段取得第一

还一脸幸灾乐祸地

在那看着我

班主任和校记者大姐姐

还是决定

让我接受采访

只是采访词改成了

“这位同学虽然没拿第一

但其……”

2021.9.2

陈年往事真的如烟吗?当然不能,特别是让内心受到伤害的事。容易放下吗?当然不能。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过滤,那些不痛快的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靠近笔端,逼迫你写出来,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来,成为一首好诗。这就是时间的馈赠与补偿。

口语诗在这方面无疑功德无量,换成别的诗写形式,可以这么高像素的陈述这样的一件事吗?熟练的掌握口语诗的写作技巧,可以让我们有写不完的素材写不完的题材,让打捞往事轻而易举。

本诗写的是童年,是往事。人在童年时都很纯真吗?实际上,并非如此,本诗让我想到诗人侯马的诗,他的很多写童年的诗,让我震惊。冷凝的笔触,道出人心和人性,这是文学的诉求。

《看月亮》

作者:熙(中国)

我坐在床沿看月亮

小小一盏

银光

不耀眼

远远的亮

透过单薄的帘

轻柔的纱

2021.9.17

人为什么喜欢看月亮,因为月亮这个夜间反光星体是美的,欣赏美是人的本能。这种美只能遥望,不可企及;这种美是柔美,可软化内心;这种美是阴性的,仿若女性……所以,月亮自带诗性,自带光环的她也赚取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大小情怀。

熙的这首小诗,有味道,坐在床沿,隔着窗帘看月,看见的月是一盏银光,这种观感比较新颖,画面感很强,营造的氛围也唯美。

小诗,叙述平实,表达干净,并有不俗的发现,就ok了。

《那个小男孩叫汪清福》

作者:川江(中国)

九月初一的夜空

不是很明亮

有个小男孩

借着光绪年的星光

从云层中走来

当时的月亮

很难把他精致的小脸

和瘦弱的身材

照得更明朗

他跟着大他5岁的小妈

吃家族的寿宴

他和四个哥嫂是否

在一张大方桌上吃饭

时光没法说细节

他抹了嘴巴对小妈说

我已经吃饱了

小妈是怎么回答的

也不清楚

吃完寿宴后

他和年长的哥哥们

一起进了族谱

很多人都进了族谱

后来他进城了

他可能忘了族谱的事

100多年后

他在城里的孙辈们

在那本族谱上找到了他

是的,找到他了

他还是10岁的样子

注:汪清福是我未曾见面的爷爷,1904年光绪年间修族谱时,我爷爷只有10岁。

这首诗的写法特别,一改川江以前的叙述方式,改掉了教科书的对人物撰写的固定模式,实现了半写实半虚构的神秘莫测的小说式创作。这首诗把“本分老实”的川江逼成了一个具有超高写作能力的“大师”。

试问,从口语诗小白,到口语诗追随者,再到现在这首诗的操刀者,川江经历了什么,才如此脱胎换骨?两年的沙龙学习,居然有如此大的变化,除了个人的努力,还拜川江个人各种素养的汇聚。

本诗写得极为活分,百年跨度轻松挪移,上下翻转,收放自如,细节生动,非常鲜活的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同时笼罩着一种神秘色彩。口语诗人里如此写自己的爷爷及其族人的,恐怕还是第一人。

《第一次读诗给亲人听》

作者:图雅(中国)

送完大弟后

大家聚在父亲的家里

我随手翻看手机便签

一组诗打开后

正好有《父亲的刀功》

我对大家说有一首诗

想读给大家听

父亲,小叔,他们的老朋友

表兄,表弟,小弟,弟媳

都安静了下来

读完,我问父亲

听懂了没有

他羞涩地说不懂

我说这首诗我在匈牙利读过

被当场订货

我看出所有人的惊愕

估计是没想到我是一个诗人

还这么写家人

我又找出《母亲在我腹中》

(音频朗诵)

我说这是我的代表作

音频里音乐的前奏略长

像等待墙上镜框里

母亲的复活

朗诵结束

我意识到自己跨越了什么

一直不敢触碰的雷池

原来是一潭净水

2021.9.26

这两年我娘家很丧,前年母亲去世,今年9月19日大弟追随母亲去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就是这样。

送完大弟,我们从公墓回到家中,大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我也没想到选择这么个时机把自己的诗读给大家听,只是习惯性的翻手机,就这样,有了这次读诗。

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不刻意去做什么,一切听从天意,也是最好的安排。今天的我也不是过去的我——那个自卑、克制、略带羞涩、站在台上读诗发抖的我。让家人知道我是诗人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我知道自己的诗会让他们一时语塞,也知道他们突然感觉我们不在一个精神世界。

好吧,我早就独立出来了,我还将继续抒写他们忽略的一切。

愿他们如净水,我取一瓢饮。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